妈妈,所有的除夕都只属于你
尽管我跋涉了有些漫长的岁月
而恰好,这些岁月都是你的除夕
此刻,窗外有皎白的月光
身旁有刚刚缀满花芽的海棠
远处,矗立着一排排高楼
像透着彩色光晕的天梯
而我的心
柔软得像一根婴儿的手指
一不留神,就会紧紧攥住你的衣角
这衣角,从前很高现在很低
妈妈,所有的除夕都只属于你
而你的青春是一粒四季轮回的种子
种在每一个等待春天的冬夜里
额尔齐斯河谷堆积如山的松木
乌鲁木齐烧得通红的铸铁炉子
长安城所有的灯笼都听得见你的歌声
还有我,是你的血液里最浓最浓的
那一滴
妈妈,我知道我就是你的除夕
我是午夜缝纫机嗒嗒作响的丝线
我是清晨蒸锅里飘起的浓浓香气
我是烛光下闪着金属光泽的戒指
我是刻在你钩针上所有美好的图案
这是我拒绝告诉任何人的
生命中最珍贵的秘密
妈妈,所有的除夕都只属于你
有你的除夕,才是我安然睡着的除夕
即使走在回家路上的我
身姿不再挺拔
头发银白如你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不开不开我不开,
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
这首《小兔子乖乖》,应该是大多数人被教育“不能给陌生人开门”时的童年回忆。简短易懂的歌词,配上欢快的曲调,朗朗上口,以至于若干年后,看到歌词仍能脱口唱出。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首儿歌已经是百年前的作品。
1922年,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1891—1967)在杂志上连载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其中,有首唱曲叫《老虎叫门》,它就是《小兔子乖乖》的姊妹版。
现在看到的《老虎叫门》歌词里,有孩子、小羊、鸽子和螃蟹,就是没有小兔子。据说,是因为最早的剧本里有小兔子一角,所以有“小兔子乖乖”的唱词,但1928年出版的剧本单行本中,小兔子改成了小鸽子,唱词也随之更改。
尽管如此,由于此前的版本过于深入人心,“小兔子乖乖”依旧在民间被一代又一代地传唱开来。在传唱过程中,歌曲被简化为两段,主要讲述大灰狼与小兔子的故事。
中国现代儿歌,正是从黎锦晖那儿起步的。
1
1915年,《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中国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
参与其中的知识分子,频频在文章中表达他们的观点。
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现)。”这群青年知识精英,除了意识到人的个性与独立的重要性,还意识到儿童思想的重要性,掀起了“儿童的发现”思潮。
1918年5月,鲁迅在《狂人日记》文末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一文,阐述人道主义观念,当中讲道:“至于世间无知的父母,将子女当作所有品,牛马一般养育,以为养大以后,可以随便唤他骑他,那便是退化的谬误思想。”已隐隐肯定了儿童的独立性。
1920年,周作人作《儿童的文学》演讲,指出:“儿童在生理心理上,虽然和大人有点不同,但他仍是完全的个人,有他自己的内外两面的生活。”真正确立了儿童本位的现代儿童观。
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注重儿童教育,叶圣陶、郑振铎和郭沫若等人都提出了新看法。而现代儿童文学也在这时兴起,儿歌便是其中一类重要作品。
1922年起,中国第一本现代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创刊,随后又出现了《小朋友》周刊。这两本儿童刊物,是早期儿歌发表的主要阵地。黎锦晖便是《小朋友》的首任主编。
除了至今仍耳熟能详的《小兔子乖乖》(《老虎叫门》),黎锦晖还创作过数十首优秀儿歌作品。
《可怜的秋香》,是那时候最让人难忘的歌谣之一。
暖和的太阳,太阳,太阳,
太阳他记得:
照过金姐的脸,
照过银姐的衣裳,
也照过幼年时候的秋香。
金姐,有爸爸爱;
银姐,有妈妈爱;
秋香你的爸爸呢?
你的妈妈呢?
她呀每天只在草场上,
牧羊,牧羊,牧羊,牧羊。
……
流畅的唱词叙述了牧羊女秋香可怜的一生,表达了对贫苦女子的关切和同情。这首歌自问世以来,引起共鸣,受到了广大儿童及大人的喜爱,传唱数十年,热度不减。
黎锦晖除了创办儿童刊物,还创办了明月歌舞团,发展流行乐。
明月歌舞团迎来了周璇、王人美、白虹等著名歌星,还迎来了一位重要的音乐才子,聂耳。
2
“申报,时报……今朝的新闻交关好,卖报,卖报!”
上海霞飞路、吕班路(今上海淮海路、重庆路)一带,不时传来稚嫩又洪亮的报纸叫卖声——来自一个约莫10岁的女孩。
1933年,聂耳在华联影业公司工作,每次走过街头都能听到小毛头的叫喊声,他总会停下买一份报纸。久而久之,两人成为了朋友。通过交谈得知,小毛头一家由于“一二八”轰炸逃到了附近居住,家境困苦。
一日,聂耳对小毛头说道:“我给你写了一首卖报歌,你一面唱一面卖报好吗?”
啦啦啦!啦啦啦!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
不等天明去等派报,
一面走,一面叫,
今天的新闻真正好,
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
……
耐饥耐寒地满街跑,
吃不饱,睡不好,
痛苦的生活向谁告,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1934年,在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的首次公演中,小毛头登上舞台,本色出演卖报童,为观众演唱了这首《卖报歌》。
像小毛头这样的小报童,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街头,很是常见。战时生活艰难,不少孩童只能走出家门,批发一些报纸,通过街头卖报帮补家用。那段吃不饱、睡不好的日子,有苦难言。
聂耳用音乐替他们唱出来。
小毛头唱《卖报歌》,是被聂耳一字一句地教会的。
次年,聂耳与小毛头告别说要去日本,还答应她回来时给她再写一首歌。只是,小毛头再也没有等到第二首《卖报歌》。
1935年7月,聂耳在日本游泳时不幸遇难。
短短23年的人生,这位天才音乐家却给中国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音乐作品,包括日后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3
聂耳遇难仅仅两年后,苦难的中华大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
1942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里有一位词作家,名叫方冰。他有一个好朋友,叫李劫夫,恰好是一位曲作家。两人曾一起在华北敌后战场打过反“扫荡”游击战。
那段日子里,两人睡一个炕,吃一个锅,有空时一人作词,一人谱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一日,俩人坐在台阶上,回忆起了反“扫荡”时的经历。
方冰对李劫夫说:“咱们打游击这一带的几个村庄里,出现了不少可爱的孩子。他们整天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给部队和老百姓送信带路做了许多工作,有的甚至牺牲了生命,都是一些抗日小英雄。我们应该写首歌歌颂他们,让人们传颂他们,永远记住他们。”
李劫夫连声赞同。
不到两小时,一首完整的歌谣就出来了。
……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王二小,
英勇的牺牲在山间。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蓝的天。
秋风告别了这个村庄,
它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拿到军区文工团去试唱,一下子就传开了。
从此,“王二小”的英勇形象被牢牢地镌刻在人们的心里。但是,“王二小”并非一个确定的人物。
▲讲述王二小英雄事迹的书籍封面。图源:网络
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里,少年英雄“王二小”比比皆是。当时,老百姓为了防御日寇的侵袭,常常在山坡上设一棵“消息树”。山坡乃根据地的制高点,能够及时观察是否有敌情。当矗立在山头的消息树被放倒时,意思就是通知山下的居民要赶紧转移,而这项工作,常常由那些看起来“没有攻击性”的牧童来完成。
他们只是个孩子,却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智慧,在特殊的年代承担着不一般的重任。
很多牺牲的孩童,姓名早已散佚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法考证。但,他们都是了不起的“王二小”。
1944年年末,湘桂黔一带与日军进行最后的决战。日军在占领湘桂大片土地后,向贵州进攻,数十万居民不得不转移到汪家山(位于贵州省安顺市)。
由周恩来领导的抗敌演剧队第四队也在转移的队伍中。其中有一位年轻人,叫宋扬。
汪家山一带住的大多是苗族居民。
宋扬常到苗寨中与居民交流,为文艺创作采风。一日,他听到了些不一样的东西。一位苗族歌手为大家演唱了一首芦笙音调的山歌,他听到后,灵感大发,连夜将歌词进行改写。
……
小嘛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是为做官,
也不是为面子光,
只为读书求学问呀,
不受人欺负呀,
不做牛和羊。
……
宋扬将这首改写后的《读书郎》教给当地的学生,随后又在安顺县城的一场文艺晚会上进行了表演。《读书郎》由此传遍大街小巷,直至今日。
4
时间来到了1955年,新中国第一部儿童影片《祖国的花朵》上映。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水中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
影片中不时响起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当年,应长春电影制片厂邀请,乔羽要为这部影片写一首歌。一天,他来到北海公园坐船。四处张望,看到孩子们泛舟湖上,欢声笑语,好一幅快乐的画面。突然,他灵感来临,马上拉着女友要上岸。来到草地上,急忙掏出个小本子,写了起来。
这首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儿歌就这样诞生了。
2009年,乔羽接受了一个采访。
主持人:有人说这首歌的立意全部在“我问你亲爱的伙伴,是谁为我们创造下这么幸福的生活”,您认同这种评论吗?
乔羽:这是后来研究者写的,说主题思想在这里。写的时候当然也没想到这个,是非常幸福,非常愉快,就写新中国。那个时候写新中国的歌不多。你们大概不了解,50年代初期,当时整个社会都是这么种情绪,都高兴……
儿童的欢笑声,是最真实的快乐。
1961年,取材于厦门何厝乡第四中心小学八名少年英雄支援前线、打击敌人模范事迹的影片《英雄小八路》上映。
里边有一首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爱人民,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不怕困难,不怕敌人,
顽强学习,坚决斗争;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前进,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
这首歌,后来陪伴了大多数孩子的红领巾岁月。因为,1978年,它被确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队歌。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吼出了中国儿童的精气神。
1963年3月5日,《解放军报》头版用大半个版面刊登着一句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
从这一年开始,每年的3月5日,我们都在纪念雷锋。
1954年,14岁的少年雷锋成为一名少先队队员。自此,他跟随党的脚步,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在一篇篇日记、文章里面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日记》1958年10月25日)
▲雷锋。图源:网络
1962年,这名年轻的战士永远地离开了。他应该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也会同那些年他崇敬过的英雄一般,成为了亿万青年的榜样。《学习雷锋好榜样》奏响在每个校园里。
学习雷锋好榜样,
忠于革命忠于党;
爱憎分明不忘本,
立场坚定斗志强。
学习雷锋好榜样,
艰苦朴素永不忘;
愿做革命的螺丝钉,
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
……
远大理想,就这么不经意地从孩子的口中轻轻唱出。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5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国和世界,发生了很多大事。
1973年前后,迪士尼乐园准备在香港发展,希望把《It's A Small World》主题曲做出一个粤语版本。于是,他们找到了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
最初,这首歌的主题就是和平与友谊。
才子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黄霑写出了《世界真细小》。
人人常欢笑,不要眼泪掉;
时时怀希望,不必心里跳;
在那人世,相助共济,
应知人间小得俏。
世界真细小小小,
小得真奇妙妙妙,
实在真系细世界,
娇小而妙俏。
又有阳光照,兼有朗月耀;
良朋同欢聚,相依相对笑;
万里难隔阻,心里情长照,
应知人间小得俏。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首歌成为了城市洒水车的背景音乐。在街道上,象征爱与和平的儿歌,如同喷洒在路上的水,降温,洁净,舒缓人心。
世界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愿望。
1979年元旦日,发生了两件大事。
尼克松访华的七年后,中美正式建交。
同一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布了另一则重磅新闻——《告台湾同胞书》。
“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
这一天,中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海峡两岸实现正式停火。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没有椰林醉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
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
……
澎湖湾,澎湖湾 ,外婆的澎湖湾。
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
阳光 沙滩 海浪仙人掌,
还有一位老船长
……
在这一年创作的《外婆的澎湖湾》,原本是台湾歌手纪念自己与外婆故事的作品,但歌曲里表现出来的极其真挚的骨肉亲情,可以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映照。
发布后,歌曲“阴差阳错”地红遍两岸。
1980年的电视机里,中央电视台正在播放一部画风精致的黑白动画:一个小朋友脚踩火箭筒,上天入地。
他不是哪吒,而是一个叫阿童木的日本男孩。
中国的孩子通过电视机看到了日本动画《铁臂阿童木》。这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国外动画片。
越过辽阔天空,
啦啦啦飞向遥远群星,
来吧阿童木,
爱科学的好少年,
善良勇敢的,
啦啦啦铁臂阿童木。
十万马力,七大神力,
无私无畏的阿童木。
……
80后的孩子们很幸福,放学后,总能守在电视机前,看各式各样精彩的动画片。
他们可以看蓝精灵四处蹦跶。
在那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有一群蓝精灵,
他们活泼又聪明,
他们调皮又灵敏,
他们自由自在生活在那
绿色的大森林,
他们善良勇敢相互都关心。
……
也可以看聪明的一休小和尚化解难题。
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
我们爱你。
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格叽,
聪明伶俐。
机智啊
哪个也比不过小机灵。
……
与此同时,国内的原创动画片,也迎来了第二次创作高潮。
《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都是80后儿童的难忘回忆。
6
千禧年前,有一首诗歌跨越了数十年,击中了国人的心。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
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这首闻一多创作于1925年的《七子之歌》,在1999年澳门回归之时,再次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稚嫩的童声唱着一声声“母亲”,让人心疼不已。
不过好在,你们终于都回家了。
跨过千禧年,身边的一切似乎都很“魔幻”。
计算机和互联网一拍即合,只需要一根网线,眼前就是大千世界。
……
再见了妈妈,
今晚我就要远航。
别为我担心,
我有快乐和智慧的桨。
当你醒来千万别告诉别人,
我正摇着月亮船在银河上远航。
……
2004年,中国首部科幻少儿电视剧《快乐星球》开播,应该没有多少人能拒绝丁凯乐的美貌……不,应该是不能拒绝那个通过电脑就能穿越到的“快乐星球”。
如今,让你唱两首当代儿歌,你会想起什么?
万万没想到,脑海里响起的竟然是——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这些歌曲在短视频时代,火速蹿红,通过高频率的重复抓住人们的海马体。
现在的小朋友通过智能手机所接触到的世界,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要丰富得多。
去年年初,何冰在《后浪》演讲里说:“人类积攒了几千年的财富,所有的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似乎确实如此。很多原本我们认为是大人才能接触的事物,因为科技的便捷,有不少孩子已经提早接触和接受到了。
有人提出,他们是不是太早熟了,这样是不是不好。
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养料,脆弱不堪的树苗也终究会长成林荫大树。
百年前,在《青年杂志》(《新青年》)创刊号上,有这么一句话:“少时之思想,足以卜人之将来。”而事实证明,那些曾经被认为“垮掉”的80后、90后,如今已在各个领域独当一面。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回答着世界的问题。
世事变迁,或许,唯有儿歌永恒。
参考文献:
王立平主编:《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词编年选》,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
尤静波主编:《中国儿童歌曲百年经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
居其宏:《中国歌剧音乐剧创作历史与现状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
李文彦,申来寿:《聂耳资料专辑——纪念聂耳逝世五十周年》,玉溪地方志办公室,1985年
雷锋:《雷锋日记》,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
华东方:《方冰与“王二小”》,《党史纵横》2005年第9期
徐德瑞:《<读书郎>:周恩来称赞的儿歌》,《文史博览》2017年第5期
王黎君:《儿童的发现与中国现代文学》,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刘汝兰:《尘埃下的似锦繁花——中国现代儿童诗史论》,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共和国文本》系列访谈:《乔羽:<让我们荡起双桨>体现时代乐观精神》,2009年
采访:《听乔羽讲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诞生记》,http://www.wenming.cn/specials/hot/wmkd/201906/t20190602_5136130.shtml,2019年
今天我毕业了,迎着六月的风,晒着夏日的暖阳,穿上美丽的裙子,我好像长大了。
在学校为我们准备的毕业典礼上,我们蒙E班还表演了两个节目呢!第一个节目是《英雄王二小》,我在剧中演的八路军,感觉非常自豪呢!第二个节目是集体朗读《我长大啦》,我们不认识那么多字,都是老师教我们背诵下来的,我可没有忘词啊!声音也是很大啊!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收到了来自亲人的祝福。还有爸爸妈妈的拥抱,妈妈还写了一首诗送给我,让我在亲人们的关爱中快乐长大。诗的内容就贴在下面吧!
守你一世安宁
作者:梦如烟(笔名)
有女如苗,茁壮成长;
有女如花,静待绽放;
而你伴我,娇声细语,欢乐共享;
我愿借你一双臂膀,传递力量,
好让你健康成长!
有女似风,缥缈无踪;
有女似水,柔弱多情;
愿我女似鸟,心系蓝天,志向高远
我愿借你一双翅膀,
助你蓝天翱翔,成就梦想。
有女如诗,如梦似幻;
有女如画,魅力无边;
愿我女似镜,心思明透,
遇事能柳暗花明;
我愿借你一段岁月的修行,
好让你睿智聪明,守你一世安宁。
虽然我有点听不懂,但我知道是妈妈疼我、爱我、祝福我呢!
今天真的好开心啊!因为我要长大了,我可以上小学一年级啦!我要大声欢呼:我们毕业啦!我们真的毕业啦!
下面都是我的表演照,让你们瞅瞅呗!
上图是我在表演情景剧《英雄王二小》,你能瞅出哪个是我吗?哈哈哈!
上图是我们在有感情的地背诵《我长大啦》哥哥,姐姐,叔叔阿姨们,你们能找我吗?够你找一会的呢!哈哈哈!
这是小朋友在给老师送花呢!老师每天教我们学习,还得照顾我们的生活,我真诚地向老师说声:老师,你们辛苦啦!我会经常回博苑幼儿园看你们的!你们不要难过哦!
最后我们发毕业证啦,我们真的毕业啦!再见啦!老师们!再见啦!同学们!